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,以《保婴神术按摩经》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、线状穴、面状穴等,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、平稳着实,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,对常见病、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,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。
由于小儿肌肤娇嫩、神气怯弱,因此在推拿治病时,特别要注意手法,强调轻柔、渗透,要求轻快柔和,平稳着实。
操作的基本手法有:推法、揉法、按法、摩法、掐法、搓法、拿法、运法、捏法、擦法、捣法、捻法、刮法、摇法、拍法。除了基本手法外,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,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,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,故现称“复式操作法”,如黄蜂入洞、打马过天河、运水入土等。
推拿时,应按顺序依次操作,以免遗漏。应先轻手法,如推、揉、运等,后重手法,如掐、捏、拿等;先头面,次上肢,再下肢,.后是胸腹腰背。
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,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、旋转及垂直方向,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。
1.直线方向
主要是应用推、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。总的补泻原则是:顺时针方向旋转为泻,逆时针方向旋转为补,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。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,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:顺经方向推为补,逆经方向推为泻,来回推为平补平泻。
2.旋转方向
多用于揉、运、摩等手法,施于面、点状穴位。总的补泻原则是: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,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,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。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,其补泻原则为:向内旋转为补,向外旋转为泻,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。
3.垂直方向
多用于按、掐、拿等手法,施于点状穴位。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,重手法为泻法,轻手法为补法,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。
此外,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,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,例如推三关、清天河水等。
禁忌症:
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,效果良好,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,如下:
1.皮肤发生烧伤、烫伤、擦伤、裂伤及生有疥疮者,局部不宜推拿。
2.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,如蜂窝织炎、骨结核、骨髓炎、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。
3.各种恶性肿瘤、外伤、骨折、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。
4.某种急性传染病,如急性肝炎、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。
5.严重心脏病、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,慎推拿。
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、传变迅速,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,故推拿疗法应由专业医师执行,且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。